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数字化探索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 数字技术将敦煌文物冲出洞穴,跨越国门走向“永久保存可持续利用”。
“数字敦煌”硕果累累
敦煌石窟的保护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客观困难。 ——光线退色壁画脆游客进洞后呼出的热气潮湿……要想“青春永驻”莫高窟壁画,数字化保存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经过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敦煌研究院形成了敦煌石窟数字保护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全面开展了“数字敦煌”工程。 该项目通过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壁画二维图像数字化技术以激光扫描为主的洞穴结构与雕塑三维重建技术以遥感测绘与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三维重建技术,实现石窟二维信息与三维数据的采集与加工,实现完整的敦煌石窟
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敦煌研究院制定了石窟寺数字化全流程的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引领石窟寺数字化行业发展,形成了科学的数字化工作理念程序和方法。 吴健表示,敦煌研究院不仅为莫高窟和甘肃文保工作提供了数字化支撑,还在新疆西藏山东河北山西等7个省市的14个文博机构进行了数字化技术支撑和工程实施。
云游敦煌身临其境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落成。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将数字化资料拍成电影,循环播放介绍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美丽石窟艺术的电影《梦幻佛宫》,让游客在进入洞穴前与莫高窟“亲密接触”
这是敦煌研究院利用大量数字资源的有益尝试。 敦煌研究院还搭建了面向大众的数字平台,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永久保存,同时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
打开“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网站,即可获得经典洞穴高清图片。 要进入第254窟,拖动鼠标可以参观洞穴; 通过缩放视角,走得近可以清晰地看到壁画的细节,走得远可以一览洞穴的风貌,仿中国式传统木结构建筑风格的合掌洞顶,东西翘起的几株椽子和椽子之间的莲花,忍冬天人图案
2016年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目前已实现30个经典洞穴全高清影像和洞穴虚拟漫游节目的全球共享。 其英文版于2017年9月上线,访问用户遍布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78个国家。 据悉,截至目前,全球数字敦煌库平台访问量已超过1560万。
2020年上线的“敦煌旅游”小项目,不仅展现了敦煌美丽的壁画,而且在丰富的数字资源基础上进行了扩展。 “点亮莫高窟”功能,再现千年前莫高窟人山人海的夜景; 《壁画病害种类你知道多少》栏结合图文并茂,将护甲空鼓土墩脱落等壁画保护中的病害一一科普; “探索”板块除了经典的全景洞穴探索外,还以壁画彩绘石窟型的艺术形式为线索,以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朝代为线索,以松绿钴蓝瓦岗红等颜色为线索,增添了探索的乐趣据悉,截至2021年底,“游敦煌”小程序整体访问量突破5000万,独立用户突破1040万。
与现场参观相比,云游敦煌清晰细腻,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观赏石窟艺术,而且避免了现场参观对石窟壁画保存的不可逆转的损伤。
激活多元探索
敦煌研究院近日与腾讯公司合作,成立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启动了“数字藏经洞”等首批合作项目。 项目以毫米级精度1:1恢复藏经洞壁画,在线构建数字藏经洞,实现物理场景数字化保真度,再现当时藏经洞盛况。 双方共同塑造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 其原型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声情并茂的神鸟“迦陵频伽”,服装纹饰和配色等设计灵感来自《都督夫人礼佛图》的供养者和莫高窟第217窟360《观无量寿经变》的菩萨。 “伽瑶”不仅能实时表情,头发衣服装饰也能像现实一样随风而动。 未来,“伽瑶”将作为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通过展会虚拟直播丝路文化科普IP创新跨界合作等方式与大佬见面,带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交流。
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敦煌这片沙漠中的明珠,正在走向“永恒保存可持续利用”。 飘逸的飞天端庄肃穆的佛像虔诚的祭奠者……这些珍贵的人与人之间的艺术瑰宝,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不受限制地尽情领略。 在数字化世界中,敦煌石窟焕发出新的光芒。
发表评论